能源局前局長張國寶:補貼讓可再生能源做不大
作者:上海颶亞 來源:轉載 時間:2014-7-26
可再生能源發展在我國已經逐漸步入正軌,對于大多數可再生能源而言,政府補貼是其目前發展的保障。6月9日,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、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發表專欄文章稱,必須權衡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關系,如果政府繼續大量補貼,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就不可能做大。
張國寶認為,要想可再生能源得到大的發展,一定要在機制上創新。創新的方向應該是逐漸減少補貼,甚至于最終做到不要補貼,與燃煤發電有一定的競爭可比性。
不過,部分業內專家對記者表示,補貼對我國目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十分必要。
補貼影響資源規模
當前,我國對多個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都有相關的補貼標準。
以太陽能光伏發電為例,去年7月底,國家能源局劃定了一批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區,在該示范區內,電量補貼標準已經確定為0.42元/千瓦時。
根據記者當時的采訪,實施的0.42元/千瓦時的標準是在首批光伏發電示范區,這并不意味著標準將來會在全國范圍內實施,不過業內專家認為,今后如果推廣實行,基本上還會實行該標準,在此之前,發改委曾經將該電價補貼標準定位0.35元/千瓦時,受到光伏企業的普遍反對。
張國寶撰文稱,五月下旬他到新疆參觀了哈密和吐魯番的可再生能源項目。由于受到自然條件影響,當地在發展風電、太陽能方面十分便利,現在已經建成了哈密到鄭州的正負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,具備了與火電打捆向華中電網送電的能力。
目前,吐魯番正在建設吐魯番新區,規劃有8.7平方公里,屋頂全部裝上太陽能板,規劃裝機1.37萬千瓦,已并網0.8萬千瓦。由龍源公司承建并按微網運行,上網電價1.09元/千瓦時,居民用電價按低于當地電價2分錢計價,即每度電0.56元。多余電上網,不足由大網支持。
據悉,當地發展光伏發電的積極性非常高,投資者非常踴躍,現在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國家批給的光伏發電控制指標太少。
張國寶表示,由于受到國家電價補貼指標的限制,所以哈密地區盡管可再生資源豐富,但是卻受到國家批給的規模數的限制。
補貼存廢爭執未定
張國寶的觀點是,如果按當前的機制,每年收取的可再生能源基金總數除了有點增量外,大體是差不多的。所能補貼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就也是恒定的,要想可再生能源得到大的發展,一定要在機制上進行創新。創新的方向應該是逐漸減少補貼,甚至于最終做到不要補貼,與燃煤發電有一定的競爭可比性。
不過,多位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,當前可再生能源的補貼是不可缺少的。
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,“可再生能源發展前提肯定要靠補貼,不靠補貼沒法活下去,我的觀點是補貼在前期盡可能多一點。應該一開始高補貼,然后逐年往下調!
他認為,如果一開始就讓企業承擔全部費用,那么就沒有資金去發展相關的技術,研發就不會有突破,所以剛開始補貼盡量多一點,把更多的資金引入進來,這樣才能不斷投入。
浙江太陽能行業協會秘書長沈福鑫認為,國家政策推動是光伏應用的啟動,不是生產。上網電價的補貼,充分發揮國內應用市場,起到拉動作用。
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表示,“全球基本都給予可再生能源補貼,比如德國有碳稅的機制,用煤要交碳稅,這樣可再生能源才能競爭,補貼很有必要!
但張寶國還是強調,“從降低風電、太陽能成本的角度來分析,補貼補在哪個環節,我認為也是可以研究的。例如為了減少財務成本,能不能給風電、太陽能貸款定向降準,新能源貸款能不能也給予定向降準,或者給予補貼貸款,延長貸款期限,延長折舊年限,這些措施也能夠降低發電成本,不是一定要補在電價上,如果采取這些措施,同樣能夠降低發電成本,這就是所謂軟成本和硬成本的關系!
他說,在電價上要逐步做到比其他能源的發電有競爭力,風電和太陽能發電,能不能做到和燃煤發電價格有競爭力,這是我國新能源能不能發展起來的很大問題。